欢迎来到 Dylan 的宝藏

【所长林超】学科01:熵与热力学重要模型

字数统计: 7.9k阅读时长: 26 min
2022/02/20

音频

开篇

那今天呢我们来讲讲,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。爱因斯坦说你可以不懂相对论,可以不懂牛顿力学,但是你不能不懂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,因为他真的对指导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价值。

那了解熵的原理呢,其实可以为我们生活中很多的问题,提供思考方向。比如说为什么挺直腰就可以集中精神,为什么运动很重要,为什么好音乐他就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,为什么人不能太安逸,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,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城市等等等等。所以接下来,就让我们花 5 分钟的时间先把熵这个大家都可能听说过,但是真正想要说清楚他是什么,却云山雾绕的概念讲明白。

熵的概念

那先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吧,我们假设有这么两个容器,一个容器里呢装了热水,另一个容器里装了冰块。那么根据中学物理学常识,哪一个容器里面分子更活跃呢?很明显是热水这边的分子更活跃对吧,因为热水的分词呢,排列更松散而且动能更大,而冰块这边的分词呢排列很紧密,而且动能更弱。那对这点呢,我想大家应该没什么疑虑。好我们把热水和冰块的分子排列情况做一个简化,那简化成只有四个分子。我们来数一下,这些分子可能存在的排列方式,冰块这边呢分子全部挨在一起,所以只能有一种排列方式,而热水这边分子是松散排布的,所以可能有很多种情况,比如说像这样,像这样像这样他都是可以的。

所以热水分子他,可能的状态有 n 种,而冰块分子他可能的状态只有一种。耐心点很快我们接近答案。理解了这一点,熵的定义就迎刃而解了,因为熵他就是把 1 和 n 这种表明可能存在状态的数字,取一个自然对数,然后再乘以一个数算出来,这条公式的 k 是波尔兹曼常数,ln 呢是自然对数,其实我们可以直接忽略掉 k,和自然对数这两个东西。

我们可以用一个更简单的理解方式,就是,其实熵的本质就是他就是这么一个,我们设想出来的数值。这个数值呢,跟物体或者系统可能的状态数,他是成正比。那说到这里,其实你已经从数学上理解了熵,而这种理解已经超过了世界上 99% 的人对他的理解程度。不过这还不够,因为就这个公式还是太抽象了,他没法拿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。我们可能听说过熵是代表混乱,但从这个公式里面呢,我们其实一点都看不出来,为什么熵代表混乱对吧,要不需要再进一步来看一个例子。

假设有两种在房间里面放家具的方式,那红色这边呢没有规则随便放,蓝色这边呢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放,比方说台灯就要放在桌子上面,床和床头柜要放在一起等等等等,那么很明显红色这边更乱对吧,这是我们的直观感受,我们再来看一下代表熵,这个可能的状态数,蓝色这边的状态数是更少的,因为他的要求更加苛刻吧,所以他的排列组合肯定是更少,那么状态数更,少就意味着熵更小,那么你看这样一来,熵更小跟更有序的直观感受,他就对应上了,而反过来呢,熵更大就约等于更加混乱。

那么再来看一个例子,假设有一堆砖头在地上呢有两种方法,啊那左边呢做成金字塔形,而右边呢就随便乱放随便放,可能的状态数是很多的,所以右边他有 n 种状态,而左边呢他只有一种,所以很明显左边的熵更小也更有序。到这里你会发现,熵和混乱程度之间的关系,你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,但到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老说状态数状态数,状态数这个词太有点太抽象了对吧,我们能不能够换一个更简洁的定义呢,那么让我们把刚才那个图再换。

你会说你看,把它想象成是从高处,随机把一堆砖头丢到地上,那更有可能会出现哪种情况啊,那肯定是右边这种情况对吧,如果出现左边这种情况那真是奇迹啊,所以其实状态数越多,他也代表了更高的可能性,而状态数越少呢代表了更低的可能性,更大的可能性往往代表更高的熵,而更高的熵又代表更加混乱。

理解了这层对应关系,对我们的生活来说,他可不是什么好消息,因为他意味着如果随波逐流,一个普通人的人生,更大的可能性是混乱而不是有序。如果因为催婚而结婚,那么这段婚姻更有可能是不幸的,而不是幸福,如果你想做出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,更有可能是会遭遇失败,而不是成功。在这个世界上混乱,才是常态,而有序是需要刻意营造的。

我想理解这一点,对于年轻人来讲真的很重要,至少我年轻的时候,就没有很深刻的理解这一点。当然了熵这个概念,他也不是只能来解释那些宏大的问题。比方说啊为什么挺直腰可以集中精神,因为挺直腰就对了,更少的可可能的状态数,所以他代表了更小的熵,也代表了更有序的状态,那放松的时候状态数就很多了,你看你可以站着躺着坐着,斜靠葛优躺都可以,而状态数多呢,熵就增大了,熵增大呢我们也就更加容易走神了,你看是不是很有趣。

那前面我们了解了熵的概念,我们还需要了解他和时间的关系。熵增定律告诉我们说在封闭系统中,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,比如一栋年久失修的房子会破败,一辆在路边停了很久的单车会生锈。为什么这个过程它不能反过来呢,一个生锈的自行车放久了,为什么不会自动变得崭新呢。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再了解一个就是封闭系统。

封闭系统

在物理学上啊,封闭系统有两个更加精确的定义,一个呢叫孤立系统,一个叫封闭系统。孤立系统呢,就是一个跟外界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系统。封闭系统呢是没有物质交换,还有能量交换的系统。那这两个定义太复杂了,我们就把它划掉,在这个课程里面,我们先简单的把这两块点统称为,广义的封闭系统。反正呢就是有一个,与外界隔绝的不交流的系统吗。

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,来理解封闭系统就这么一个容器,容器里面有空气分子。分子呢分成左边和右边两边,最开始的时候,假设空气分子全部集中在左边,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,分子会怎么活动呢?很好理解吧,分子会逐渐逐渐的平均化,左边的分子会逐渐移到右边来,最终他们会形成这样一个状态。那关键点来了,这个时候他们的熵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?

我们来回忆一下熵的定义啊,因为他跟状态术成正比,那么后一种情况状态数明显是更多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想象一下,同样多的分子在两倍大的空间里,那他们是不是能够随机分布的,位置就更多了呢,也就是说他们能够,产生的可能状态数就更多了,而状态数更多,熵就更大了。你看在刚才这个封闭系统里面,随着时间的推移,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无序越来越混乱。但这个跟我们观,察人类社会的直观感受不一样啊,听我们发现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化的,科技文明在不断发展,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加野蛮混乱,那这个又怎么解释呢?一定存在某种特定的系统吧,他是可以让熵越来越小的。比如初始状况如果是这样子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会反过来,这些分子会全部集中跑到左边去,而不是保持平均分布,那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?

这就要提到麦克思维的思想实验,麦克思维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啊,但是麦克思维方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,实际上麦克思维是 19 世纪最,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,奠定了整个电子学的基础。当时他做了这样一个思想实验,就是在上面我们讲的那个封闭系统里面,放进去这么一个小人,这个小人呢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判断,判断什么呢,他判断如果分子是从左边往右边走,就不给通过,如果是从右边往左边走就给通过,就这么简单。只要这个小人一直在工作,那随着时间的推移呢,大家知道分子是自由移动的,他就会慢慢的全部集中到一边去,就会出现这样子的局面。就是右边的分子全部跑到左边来,这不就熵减了吗?所以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,实际上在 19 世纪是造成了巨大的轰动,他们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,就是到底这个小人,他做了什么事情,可以让一个系统,自动自发的变得更加有序些?如果解答了这个问题,就找到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好的密码。

所以我们仔细看就发现这个小人,他一直在做两件事情,就是感知和选择。或者更精确一点啊,就是正确的感知和正确的选择,只要他能够不断的做好这两件事情,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,整个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序。而他背后蕴含的哲理就是感知和选择,是可以使事物变得更加有序的。我想这个对大家是很有启发的,比如我们的大脑啊,其实一个正常人大脑在日常生活中是混乱和无序的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,发现普通人每天脑中会闪过 1.2 万到 6 万个想法。那这就很像我们上面讲那个分子随机运动的容器。如果套用刚才我们说过那个思想实验,就是假设我们如果能够在大脑里面放一个小人,他呢每天负责判断我们的念头是什么,我们应不应该想他,只要我们经常这么做,就可以使我们大脑变得越来越有序。这个不就是论语里面讲的「吾日三省吾身」这个道理。所以你看了解了熵增定律,也可以让我们知道,如何让我们每天大脑变得更加有序,让我们更进一步。

再观察一下这个小人做的事情,感知选择他是需要能量和信息的。你看啊,他去感知这个分子的运动状态,还要去主导他,那么这两件事情都是需要能量对吧。而他要去判断哪个方向可以通过,就是需要逻辑的,这个就需要信息输入了。所以放入了这个小人之后,整个系统其实就从一个封闭系统,变成了一个开放系统。尽管表面上看他还是与外界隔绝的,但实际上我们给这个系统注入了能量和信息。所以这里面我们又得到一个新的东西,就是这个世界上他有这么一种系统,他能够不断的从外界输入能量,物质和信息,然后自己可以不断的排出熵,这个东西就叫做耗散结构。

耗散结构

最典型的耗散结构就是河流啊,你看河流要从上游注入水分子,而且水分子呢,从高处低走他会带来能量,所以河流这个系统,他是永远不会腐败的,一直保持着动能和活力。与他相对应的,比方说一个年久失修的游泳池,池水就会腐败肮脏发臭,因为他是一个封闭系统,流水不腐就是这么一个原理,因为流水他就是个耗散结构。那我们人体呢他也是个耗散结构,你看生物学上我们学过适应代谢对吧,人体的运动方式,就是不断的通过注入能量,信息和物质,让自己不断的从身体里面排出熵。

耗散结构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,比方说河流啊,你每一天看到他他都是新的,因为他的水分子都是不一样的对吧,但是有趣的是,他千百年来又都是同一条河流,这个是个哲学命题啊。释迦摩尼佛在两千多年前,就跟波斯匿王探讨过这个问题。所以耗散结构这种神奇的东西,古往今来其实有很多的智者都思考过。他为什么神奇呢,因为他是一个动态平衡体,而不是一个静态平衡体。动态的意思就是他是一直在变的,但平衡的意思就是说,他又是一直导致这个稳定形态。就跟人一样啊,其实我们人是每天都在变化的。大脑里面的海马体,每天都会新生出 700 多个神经元,我们的皮肤每 28 天就会全部更新一次,红血球大概 4 个月就会更新一次,肝脏 5 个月会全部更新一次,而我们的骨骼大约 7 年时间就会更新一次。所以说 7 真的是个很神奇的数字啊,基本上人体 7 年大部分的细胞都会全部换过一遍。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,既然你身上大部分的细胞都换掉了,那么你还是那个你吗?所以从细胞的层面上来看,其实你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人。所以了解了耗散结构,了解了人是耗散结构这个原理,我们就能从物理学的层面发现,人真的是可以彻底重塑自己的。人重塑自己需要多长时间呢?大概是 4-7 年,所以不管我们现在对自己有多不满意啊,脱胎换骨这件事情,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,要给我们七年时间,我们真的是能够从生物学的层面完,全脱胎换骨,永远不要给自己判死刑。

那了解的耗散结构,我们也可以顺便解答下面两个问题,如何选择城市,如何选择公司。城市和公司他其实也是耗散结构,所以我们要选择那种效率更高,运转更良好的耗散结构。我们应该加入那种,能够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和信息,然后不断做出成绩,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序的城市和公司。反过来呢,不要选择那种尽管现在很有成就,但是已经陷入自我封闭,自我感觉很良好,拒绝跟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城市和公司,因为如果你进入这样的封闭系统,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,不管现在他看起来有多好,他能给你多安逸的生活,甚至多高的工资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一定在变得越来越糟糕,这是熵增定律决定的。关于选择职业公司或者城市的话题,我们在系列课程的后半段,还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解,所以今天就不展开了,我们还是回到人体这个耗散结构,来研究一下如何让他运作良好。

耗散结构:人体

人体这个耗散结构呢,仔细拆分一下输入端有:求知,食物,娱乐,环境;那输出端呢有:排泄物,负能量,负信息,这些都是熵。这个主流程上下联通,形成了一个我们叫外循环的系统。另外呢还有内循环,睡眠运动思考,还有日常活动这些因素会不断循环。他会产生一些成果,然后再反作为输入的那些要素。比如说求知,他输入的就是信息,食物呢毫无疑问是物质对吧,那娱乐朋友圈他其实输入的是能量,比如说听好音乐唱好内容,从事兴趣和爱好,都是给我们带来能量的东西,环境呢指的是家庭朋友圈工作氛围,城市等等,环境会综合影响信息和能量的输入。睡眠运动,思考和活动我们就先不展开了,这些我们在精力管理那节课会更加详细讲解。

那么再说一下这个输出端啊,我们排出的废物是什么呢,这是 B 导的专业领域了哈,屎尿屁这类东西这里就先不解释了。负能量很好理解,也不解释。负信息我们再解释一下,如果说正信息是消除世界的不确定性,那么负信息就是增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,比方说撒谎或者是传谣言或者是胡思乱想,他都是负信息的一种体现。因为他会干扰我们的生活,增加世界的无序性。那么看完这个图给我们什么启发,我们应该如何运转好自己这个复杂的耗散结构呢?

虽然他很复杂,但策略并不复杂。就是管吃不管拉,管睡不管醒。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。什么意思啊,如果你睡得早,那么你不可能起得晚,如果你因都是对的,那么得到好的结果就是时间的问题。也就是说这张图里面,我们应该把焦点全部放在蓝色的部分,而对于红色部分的东西,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?我们应该接纳他们存在,如果我们经常忍不住会撒谎抱怨,或者胡思乱想,或者有拖延症,其实是因为你身体里面积累的熵太多了他需要被排泄出来。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无法接纳自己。红色的毒产生了大量的自责,而自责很有可能会阻止你继续排出熵,最终导致另外一种结果就是,身体的病变。反过来我们应该从源头去减少身体里面积累的熵,而不是产生了很多熵,却去压抑排解他们的过程。这个原理当然也会适用于,如果我们取得了负成果,那么我们眼前你不能光盯着这个负成果,去后悔去懊恼,而是应该释怀和接纳,然后盯着我们蓝色的这些模块去加工。比如说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活动,我们的睡眠运动思考做的够不够好,我们的求知,我们的娱乐方式,是不是使我们的身体减少了熵,而这些才是使我们产生正成果的概率增加的核心原理。

所以了解了耗散结构的原理之后,发现那些鸡汤里面教大家,不要负面情绪为什么没有用,为什么你会觉得说很空,就是因为他们抓错了重点。要知道依靠决心和自责是过不好这一生的,我们需要刻意改变的东西,是耗散结构的输入。而对于已经产生的坏结果和坏行为,我们应该尽量接纳他。要明白会抱怨会撒谎会懒惰会拖延,这些其实都是系统的熵往外排出的结果,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改善系统的输入,让我们身体减少熵。

那到了这里,我们再问一个更残酷的问题,如果我们已经被困在一个,封闭系统里面怎么办?比如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城市,甚至有一份不满意的工作,但是一时半会也离开不了。我们被限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里面,我们还怎么过好接下来的日子。那么再次回到刚才这个图,在一个封闭系统里面,你改变不了这个封闭系统本身的格局,但是你依然可以做好感知和选择这两件事情。只要做好这两件事情,你就可以使得整体的熵逐渐减少。我们来举一个非常非常极端的例子,纳粹集中营,这应该算是一个极度糟糕的封闭系统,现代监狱和集中营比那简直就是天堂了。著名的心理学家 Victor Frank,他是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这本书的作者,这本书应该是美国 50 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。Victor 在二战的时候就被关进了奥斯维新集中营,一直关了三年,当时这个集中营里面每 28 个人,只有一个人能活下来,Victor 的父亲母亲哥哥,妻子,身边几乎所有的家人都死在集中营里。而身边没有死的人,很多人都精神失常了。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神经病的环境里面,他却发现了一种方法,可以一时保持头脑清醒身体健康。这个东西是什么呢?他在书里面写到,这个东西就是选择的自由。这本书里面有写到这样一句话,「你无法控制生命里面会发生什么,但是你可以控制面对困难的时候你的情绪和行动。残酷的世界可以拿走你很多东西,唯独有一样东西他永远拿不走,就是选择的自由。」正如古罗马哲学家艾比格泰德,他在中年的时候被剥夺了所有的财产,然后被逐出罗马,被流放的时候他是这么跟他朋友说的:「如果我必须被流放,但谁又能阻止我面带微笑愉悦而平静的离去呢?」你看这就是在极端的环境当中,选择的自由吧。

其实我们的人生从选择的维度来看,大概是可以分成三段的。

第一段,就是从我们出生到我们刚刚独立这段。这段时间呢,我们能控制的事情的确不多,我们投胎出生的什么家庭,拿什么样的 dna,活在什么样的城市,读什么样的学校,遇到什么样的老师,大部分的选择都是不由我们控制。

但到了第二个阶段,这个阶段我们其实已经开始独立,可以选择东西变得很多。这个时候一旦跟身边的人比较,就有人会停留在对人生第一个阶段的抱怨里面出不来,他们一直抱怨自己先天条件不够好,认为自己没得选择。查理盲格分享过一种保证可以让人顺利变穷的方法。就是这个人呢,一定要坚信人生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,只要他出身的环境不够好,没考上好大学,没找到好工作或者是考研考失败,那他这辈子就完了。如果你 30 岁之前没有出息,那么你 30 岁之后就别想有什么成就了。一旦你对这一点有一丝怀疑啊,你都不能够成功的成为一个穷人。

我自己在 28 岁的时候,曾经非常相信 30 岁是道坎,比如说什么三十而立之类的东西,当时非常焦虑,觉自己人生已经没有多少机会。后来不知不觉就 30 岁过去了,而且还过得非常的不顺利。你猜怎么样,我发现其实人是很贱的,过了 30 岁之后呢,我迅速就开始自我催眠了,宽慰自己说我是个大器晚成人,也许我要熬到 50 岁才能成功呢。我还研究发现啊,你看凯撒 40 岁才崛起,任正非 46 岁才创立华为,山德士 62 岁才创立肯德基,所以他们 30 岁的时候也没什么成就啊。后来我一直熬到 36 岁时候,创业和投资才开始有点转机啊。我后来反思,在 30 岁那个时间点,我可以选择自我催眠继续折腾,也可以选择放弃幻想寻求安稳,这种选择可能就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吧。
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有一部分人会达到第三种状态,稳定态。那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,就是那种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。其实得到这样的工作,你看这个潜在的危险,就是有可能进入封闭系统,然后不断的熵增。实际上这种系统,在我们这代人是比较普遍的,比如说当家庭主妇,或者是进了国家机关之后,或者是当了老师进了事业单位之后,就比较容易进入这种状态。但是这么多年,我也看到很多身边的朋友,反而利用这种稳定的环境,构建出了很好的耗散结构。所以吧,我觉得这一切还是看个人选择的结果。这个世界充满了辩证,那些热衷冒险的人,就应该多一点追求务实和安稳的态度,而那些拥有稳定生活的人,就应该多一点追求开放和冒险的精神,他们都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。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记住,再精致的封闭也会腐烂,再简陋的耗散也会鲜活。

总结

那这节课到最后呢,我们再跨界到心理学,说一下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的《终身成长》这本书。推荐大家可以有空看一下,里面画了一张图,对应着我们今天讲的耗散结构和封闭系统。

他发现人有两种反应模式,a 模式和 b 模式这两种模式呢,日积月累之后,这是人生演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构,耗散结构和封闭系统。具体而言就是,他取决于我们对很多小事情的第一反应,比如说遇到挑战的时候,a 思维模式倾向于逃避,觉得挑战很烦,我觉得这个很好理解啊,但 b 模式呢第一时间很兴奋,会试着迎接这个挑战。a 模式遇到阻碍的时候会尽量于放弃,但 b 模式看来呢,如果这个阻碍实在太大,那他也会放弃,但是他有可能会第一时间多试着想,想办法看看怎么解决他。a 模式觉得那些努力工作人很傻很天真,都是因为被洗脑才会这么努力,而 b 模式的人呢,其实更加关注的事情本身,他觉得很多的事情,真的是只要花更多的精力就能够做的更好。面对批评的时候呢 a 模式会本能的反击, b 模式当然也会有点不爽啊,但他会觉得不妨听一听,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道理。坐在身边的人的成功呢,a 模式第一反应是酸,觉得别人都是运气,或者觉得别人的成功,可能就是一直得意,就等看对方失败看笑话,而 b 模式呢则更加关心,我能不能从他身上已经验证过的东西得到什么启发,灵感。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人他不是纯 a,也不是纯 b,大家其实都会有这两种模式的综合。但是有的人 a 模式会多一点,有的 b 模式会多一点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种模式都会形成自己的不断增强的闭环,直到逐渐形成牢固的系统。整体来说,a 模式其实就是一直在拒绝信息和能量的输入,而 b 模式一直在强迫自己去接受更多的信息。所以选择 b 模式的人,通常总是伴随着更多痛苦,毕竟嘛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,所以 a 模式更加符合人性。而在我们的人生中,构建耗散结构的过程,就需要不断的承担更多的痛苦,花精力去做一些逆人性的事情,所以这件事情落到实际就会充满困难,正所谓知易行难就是这个道理。不过有的时候啊你觉得难,他并不是真的因为他很难,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论,正所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。要把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做成,其实通常就是要把它拆成很小的一件又一件简单可执行的事情,然后一步一步的做。我觉得在这方面,就没有一个学科比工程学更加擅长,他对于如何拆分和执行研究的非常透彻。所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,下节课咱们就要讲讲工程学对我们的启发。

CATALOG
  1. 1. 音频
  2. 2. 开篇
  3. 3. 熵的概念
  4. 4. 封闭系统
  5. 5. 耗散结构
  6. 6. 耗散结构:人体
  7. 7. 总结